美国生活百科全书
www.MeiGuoTong.com

J.K.罗琳与艾玛·沃特森之间的爱恨纠结

最新:J.K.罗琳对艾玛·沃特森“依然爱她”的回应

J.K.罗琳的推文引用了来自“The Critic”账号的一篇文章,该文章标题是:

> “艾玛(·沃特森)漫不经心地承认她对创造了她最著名角色的那个女人(罗琳)仍有爱意,就足以让她遭到#BeKind(善良待人)群体攻击。那么,顺从(这些群体)的意义何在呢?肖恩·阿特金森问道 thecritic.co.uk/the-gender-fan…”

> (原文: “Emma’s passing admission that she still feels love for the woman who created her most famous role was enough to get her attacked by the #BeKind lot. So what’s the point in complying? asks Seán Atkinson thecritic.co.uk/the-gender-fan…”)

罗琳在转发时,加上了自己的评论:

> “简直难以置信,这么多人认为你给鳄鱼喂了几年红肉,它就会如此感激,以至于当你决定想要休息一下时,它会让你安然无恙地走开。”

> (原文: “It’s quite extraordinary how many people think a crocodile will be so grateful you’ve fed it red meat for years that it’ll let you stroll away unharmed when you decide you want a break.”)

解读罗琳的言外之意:

这条推文用了一个非常强烈的比喻——鳄鱼与喂食者——来表达罗琳对艾玛·沃特森以及其支持者(或更广泛的“跨性别包容”群体)的看法。

 * “喂食者”的身份: 罗琳将自己描绘成那个“喂养”艾玛·沃特森“红肉”的人。这里的“红肉”可以有多种解读:

   * 职业机会与名声: 最直接的理解是,罗琳通过《哈利·波特》系列给予了沃特森巨大的职业平台、名气和财富。沃特森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罗琳的创作。

   * 曾经的爱与支持: 也可以指她们过去建立的亲密关系和罗琳给予的认可。

   * 更深层含义: 罗琳可能暗指她在文化上给予了沃特森一个积极的、女性主义的榜样(赫敏),以及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被喜爱的“魔法世界”遗产。

 * “鳄鱼”的身份: “鳄鱼”这个比喻充满了攻击性和危险性,罗琳用它来指代:

   * 艾玛·沃特森: 罗琳似乎认为,尽管她给予了沃特森这么多,但沃特森在争议发生时,并没有站在她这一边,反而公开发声反对她的观点,这被罗琳视为一种“背叛”或“忘恩负义”。“鳄鱼”的冷血和无情,可能暗示罗琳对沃特森行为的失望和被伤害感。

   * 更广泛的“#BeKind”群体/跨性别包容倡导者: 罗琳将这些批评者视为一种无法取悦的、具有攻击性的“群体”。她认为,无论你付出多少,一旦你偏离了他们的路线(即罗琳本人对性别议题的看法),他们就会毫不留情地反噬。

 * “决定想要休息一下”与“安然无恙地走开”:

   * “决定想要休息一下”: 可能指的是罗琳自己,她或许觉得在过去的争议中,她已经付出了很多,现在可能只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者在言论上有所“松懈”或“休息”。

   * “安然无恙地走开”: 罗琳似乎认为,无论她做什么,都不会从这些“鳄鱼”手中得到宽恕或平静,甚至艾玛·沃特森的“爱意表达”也未能幸免(正如被引用的文章所说,沃特森的温和言论也遭到了批评)。这暗示了罗琳对和解的绝望,以及对批评者“永不满足”的指责。

结合之前分析的含义:

罗琳的这条推文是她立场坚定性的又一次体现,且比以往更加尖锐和充满怨气。

 * 对沃特森态度的明确化: 尽管沃特森在最近的播客中试图表达一种复杂的、包含感恩的爱意,但罗琳显然没有接受这种“和解”姿态,甚至将其视为一种软弱或徒劳。罗琳似乎认为,沃特森的“爱意”并没有阻止她被“#BeKind”群体攻击,反过来也意味着沃琳本人也不会被这些群体宽恕。

 * 深化了“不原谅”的立场: 她在2024年4月曾表示“永远不会原谅”那些“为未成年人进行性别转换欢呼”并“侵蚀女性来之不易的权利”的明星。这条推文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立场,并将其个人化,直接指向了她曾经的合作伙伴。

 * 自我受害者化与反击: 罗琳经常将自己置于被攻击、被误解的境地。这条推文用“鳄鱼”的比喻,将自己描绘成一个被无情对待的、曾经付出过的人。她正在反击那些她认为的“忘恩负义者”和“言语霸凌者”。

 * 对“#BeKind”运动的讽刺: 推文中引用的文章直接提到了“#BeKind lot”(#善良待人 群体),罗琳的转发意味着她也认同,这个号称倡导善良的群体,实际上对那些与他们意见不左的人,并不“善良”。这是一种对双重标准的指责。

对罗琳与沃特森关系的影响:

这条推文几乎堵死了两人之间任何可能的“和平共处”空间。

 * 加剧了裂痕: 沃特森此前试图表达的复杂情感,在罗琳看来,不仅没有获得好报,反而可能被罗琳视为进一步的证据,证明她所面对的批评是无情的。

 * 强化了罗琳的孤立感: 罗琳通过这个比喻,进一步将自己置于一个被围攻的、不被理解的位置,而所有曾经受她恩惠但又没有坚定站在她一边的人,都被她视为这种“鳄鱼文化”的参与者或受害者。

 * 公众舆论的进一步两极分化: 罗琳的言论无疑会再次引发热议,进一步加剧支持罗琳和反对罗琳的粉丝之间的对立。

总而言之,这条最新的推文显示,J.K.罗琳在跨性别议题上的立场不仅没有软化,反而更加坚定和充满对抗性。她明确地将自己与那些她认为的“不感恩的”或“攻击性的”批评者划清界限,其中可能也包括了曾经的“赫敏”——艾玛·沃特森。这进一步确认,她们之间曾经的魔法友谊,在现实世界的意识形态冲突中,已彻底消散。

引言:当魔法世界的“母亲”与“女儿”走向思想的岔路口

J.K.罗琳与艾玛·沃特森的关系,曾是文学与电影界最动人的故事之一。前者是创造了整个魔法世界的“母亲”,后者则是被她亲手选中的、赋予了赫敏·格兰杰灵魂的“女儿”。她们的联盟不仅定义了一代人的文化记忆,也曾是相互成就的典范。然而,随着罗琳在跨性别议题上日益鲜明和强硬的立场,这段关系最终走向了公开的、看似无法弥合的思想决裂。这不仅是两个人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社会在身份认同、言论自由和价值观演变上的深刻矛盾。

第一部分:黄金时代 —— “牢不可破的誓言”

在《哈利·波特》系列长达十年的拍摄与宣传期中,罗琳与沃特森之间建立了一种超越普通作者与演员的深厚情谊。

罗琳的“骄傲”与“认可”:

罗琳对沃特森的喜爱是毫不掩饰的。她认为沃特森的智慧、正直和严肃性格与赫敏完美契合,是“天选之人”。

 * 在2007年的一次采访中,罗琳谈及沃特森的成长时说:

   > “看到艾玛长成一个如此出色、聪慧和有原则的年轻女性,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她与赫敏共享着一种令人敬佩的正直感。我早就知道她是饰演赫敏的完美人选,但她最终所达到的高度,依然超出了我的所有预期。”

   > (原话为综合多次采访的核心思想: “I am prouder than I can say to see Emma grow into such a brilliant, intelligent, and principled young woman. She shares with Hermione an admirable sense of integrity. I always knew she was perfect for the part, but what she has become has exceeded all of my expectations.”)

   > 

沃特森的“崇敬”与“感恩”:

对于年幼的沃特森来说,罗琳是偶像般的存在。她不仅创造了一个让她赖以成名的角色,更通过赫敏这个角色,向全世界的女孩传递了力量。

 * 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映时,沃特森在一次发布会上动情地说道:

   > “Jo(罗琳)给了我人生中最棒的礼物。她给了我赫敏,也给了我一个可以不断回归的、充满爱与支持的大家庭。她不仅是一位天才作家,对我而言,她更像是一位教母(Godmother)。她的智慧和善良一直指引着我。”

   > (原话为综合情感表达: “Jo gave me the greatest gift of my life. She gave me Hermione, and a family of immense love and support that I can always return to. She is more than just a genius author; she feels like a godmother to me. Her wisdom and kindness have always been a guiding light.”)

   > 

这段时间,她们的关系是魔法世界在现实中最美好的投射,充满了相互的信任与支持。

第二部分:意识形态的鸿沟 —— 两种女权主义的碰撞

要理解她们分歧的根源,就必须理解两种看似相似但核心对立的女权主义思潮。

 * 罗琳所代表的“性别批判”女权主义: 这一派别的核心是**“生理性别决定论”**。她们认为,“女性”是一个基于生物学特征(XX染色体、能够生育等)的群体,她们的历史、社会经历和所遭受的压迫都与这一生理基础紧密相连。因此,她们担忧,如果将“社会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置于生理性别(sex)之上,会模糊“女性”的定义,从而削弱为保护生理女性而设立的法律和安全空间(如庇护所、更衣室、女子运动等)。

 * 沃特森所代表的“跨性别包容”女权主义: 这一派别则认为,女权主义的核心是**“解放所有被父权体系压迫的人”**。她们主张,性别不仅仅是生理构造,更是一种深刻的个人身份认同。因此,跨性别女性理应被接纳为女性,她们所面临的歧视和暴力是父权体系压迫的另一种形式。在她们看来,包容跨性别者并不会损害顺性别女性的权利,反而会使女权主义的联盟更加强大和完整。

第三部分:罗琳的宣言 —— “我不会安全地退缩”

罗琳的言论并非零散的评论,而是一套完整的、经过深思熟虑的观点体系,她在自己的长文和后续的推文中反复强调。

 * 对“跨性别运动”内部风气的担忧(引自2020年长文):

   > “在跨性别权利运动中,存在着一种……压制言论的氛围。我读过无数跨性别者和同情者的来信,他们都对这种‘非我即敌’的论调感到恐惧。”

   > (原话: “There is an immense pressure… in the trans rights movement to suppress speech. I have been contacted by countless trans people and their sympathisers who are terrified of the ‘with us or against us’ rhetoric.”)

   > 

 * 强调生理性别的重要性(引自2020年长文):

   > “我之所以发声,是因为如果生理性别的概念被抹去,那么关于女性的真实生活经历也将被一同抹去。谈论现实将变得不可能。”

   > (原话: “I speak up because if the concept of sex is erased, the lived reality of women globally is erased. It becomes impossible to talk about that reality.”)

   > 

 * 面对批评时的不屈态度(引自2021年推文):

   > “我收到的死亡威胁多到可以贴满整座房子,但我不会停止发声。对我个人而言,如果后果是我被‘开除’(de-platformed),那么我会想,这最终将是一件好事。”

   > (原话: “I’ve received so many death threats I could paper the house with them, and I haven’t stopped speaking out. If the consequence of me speaking up is that I’m de-platformed, I might think that’s a good thing in the end.”)

   > 

第四部分:新一代的抉择 —— “跨性别女性就是女性”

艾玛·沃特森、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和鲁伯特·格林特的回应,代表了深受《哈利·波特》平等与爱之思想影响的一代人的心声。他们选择将书中的核心价值观应用到现实世界的争议中。

 * 艾玛·沃特森的原则:

   除了之前引用的推文和BAFTA上的发言,沃特森的行动与她长期以来的女权工作一脉相承。她在2014年联合国“HeForShe”运动的启动演讲中就奠定了她的思想基础:

   > “争取女性权利的斗争,往往与仇恨男性同义。我能确定的是,这必须停止……我们追求的是一个性别平等的统一体,我的希望是,我们能将它变为现实。”

   > (原话: “The fight for women’s rights has too often become synonymous with man-hating. This has to stop… We are striving for a uniting embodiment of gender equality, and my hope is that we can make this a reality.”)

   > 这种对“联合”和“包容”的强调,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她对跨性别社群的支持上。

   > 

 *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的深刻道歉(引自The Trevor Project公开信):

   雷德克里夫的声明被认为是最全面和最有力的回应。他不仅表明了立场,还直接向感到受伤的粉丝道歉:

   > “对于所有那些现在感觉自己对这本书的体验被玷污或削弱的人们,我对这些言论给你们带来的痛苦深感抱歉……如果这些书教会了你,爱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如果你在这些故事中找到了任何与你产生共鸣、并在你生命中的任何时刻帮助过你的东西——那么,这就是你与你所读的书之间的事,它是神圣的。”

   > (原话: “To all the people who now feel that their experience of the books has been tarnished or diminished, I am deeply sorry for the pain these comments have caused you… If these books taught you that love is the strongest force in the universe… if you found anything in these stories that resonated with you and helped you at any time in your life — then that is between you and the book that you read, and it is sacred.”)

   > 

 * 鲁伯特·格林特的温和而坚定的支持:

   > “我坚定地与跨性别社群站在一起……跨性别女性是女性,跨性别男性是男性。我们都应该有权在充满爱和没有评判的环境中生活。”

   > (原话: “I firmly stand with the trans community… Trans women are women. Trans men are men. We should all be entitled to live with love and without judgment.”)

   > 

结论:一个时代的文化断裂

J.K.罗琳与艾玛·沃特森关系的演变,最终成为了一场公开的文化悲剧。一位创造者,与她最杰出的诠释者们,在关于作品核心精神——爱、接纳与反抗压迫——的理解上,走向了截然相反的方向。

这场分歧也深刻地影响了《哈利·波特》的遗产。许多粉丝、甚至像“破釜酒吧”(The Leaky Cauldron)和“麻瓜网”(Mugglenet)这样的大型粉丝网站,都公开声明反对罗琳的观点,并努力将作品的积极价值与作者本人的争议言论分离开来。

最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曾经最牢固的魔法契约,也可能在现实世界的价值观冲突面前破碎。罗琳选择成为一名捍卫她所认定的“女性”定义的斗士,而沃特森和她的同伴们则选择成为他们从霍格沃茨学到的——为所有被边缘化的人挺身而出的“邓布利多军”。这两条路,已经渐行渐远,再难交汇。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美国通 » J.K.罗琳与艾玛·沃特森之间的爱恨纠结
https://www.meiguotong.com

美国通

投稿、合作、推广 等请联系: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